卡卡洛夫

This is an old revision of the document!


伊戈尔·卡卡洛夫

伊戈尔·卡卡洛夫 (Igor Karkaroff) 是一位前食死徒,后来成为德姆斯特朗魔法学校的校长。他在《哈利·波特与火焰杯》中作为关键人物出场,代表他的学校参加在霍格沃茨举办的三强争霸赛。卡卡洛夫的角色集中体现了背叛与怯懦,他为求自保而出卖昔日同伙,并在伏地魔归来后因恐惧而仓皇逃窜,最终被追杀致死。他的经历与西弗勒斯·斯内普形成了鲜明对比,揭示了面对过往罪行时不同的选择与结局。

卡卡洛夫是伏地魔麾下的一名食死徒。在伏地魔于 1981 年第一次倒台后,他被著名傲罗 阿拉斯托·穆迪 抓获并囚禁于阿兹卡班。为了换取自由,卡卡洛夫选择与魔法部合作,成为了一名告密者。 在邓布利多冥想盆中,哈利·波特目睹了卡卡洛夫的审判过程。他向威森加摩法庭提供了多个重要食死徒的名字,包括安东宁·多洛霍夫奥古斯都·卢克伍德等,这些情报直接导致了他们的被捕。他还试图指控西弗勒斯·斯内普,但阿不思·邓布利多亲自为斯内普担保,称其在伏地魔倒台前就已成为自己的间谍。凭借这些情报,卡卡洛夫成功地洗脱罪名,重获自由。

重获自由后,卡卡洛夫成为了德姆斯特朗魔法学校的校长,该校以教授黑魔法而闻名。1994 年,他带领包括威克多尔·克鲁姆在内的德姆斯特朗代表团,乘坐大船来到霍格沃茨参加三强争霸赛。 在比赛期间,卡卡洛夫表现出极度的偏袒和不公。作为裁判,他给自己的勇士克鲁姆打了满分,却刻意给哈利·波特塞德里克·迪戈里打出极低的分数。随着伏地魔力量复苏的迹象日益明显,卡卡洛夫手臂上的黑魔标记也愈发清晰,这让他陷入了极度的恐慌。他多次找到斯内普,试图寻求慰藉或打探消息,但斯内普对他表现出极大的鄙夷和不屑。

三强争霸赛的最后一个项目结束后,伏地魔在小汉格顿的墓地里完全复活。卡卡洛夫深知自己曾背叛过食死徒,必然会遭到伏地魔的报复,于是他当晚便选择了逃亡。 卡卡洛夫成功躲藏了将近一年,这在食死徒的追杀下已属不易。然而,在 1996 年夏天(《哈利·波特与混血王子》开篇),他的尸体在一间棚屋里被发现,尸体上方悬挂着黑魔标记,证实他最终还是被食死徒找到并杀害。

原著将卡卡洛夫描述为一个高个子、瘦削的男人,他的声音“油腔滑调”,与他本人的气质不符。他留着一撮整洁的白色山羊胡,牙齿发黄。他的举止略显挑剔和 fussy(讲究),与他冷酷的过去形成反差。

  • 自私自利与怯懦: 卡卡洛夫最核心的性格特点是极端的自私和胆小。无论是出卖同伙换取自由,还是在伏地魔归来后立即逃跑,都显示出他为了保全自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。
  • 虚伪与谄媚: 他对邓布利多等有权势的人表现出虚假的恭敬,但内心充满算计。
  • 偏袒与不公: 作为三强争霸赛的裁判,他毫不掩饰对自己学校勇士的偏爱,缺乏体育精神和公正性。
  • 神经质与多疑:黑魔标记变深后,他变得异常焦虑和恐慌,反复骚扰斯内普,充分暴露了他内心的脆弱。

书中没有直接展现卡卡洛夫进行复杂的决斗或施展高深魔法的场景。然而,作为一所著名魔法学校的校长和一名前食死徒,他无疑拥有相当高的魔法水平,尤其可能擅长黑魔法。他能够躲避伏地魔的追杀长达一年之久,莱姆斯·卢平也认为这相当了不起,侧面证明了他的魔法实力和警惕性并不弱。

  • Igor (伊戈尔): 一个源自古诺斯语的斯拉夫名字,在俄罗斯和东欧非常普遍,与德姆斯特朗所在的地理位置(推测在北欧或东欧)相符。
  • Karkaroff: “-off” 是典型的俄语姓氏后缀。名字的核心 “Karkar” 可能来源于拉丁词 carcer,意为“监狱”,这巧妙地暗示了他曾被囚禁于阿兹卡班的经历。
  • 在电影《哈利·波特与火焰杯》中,伊戈尔·卡卡洛夫由塞尔维亚演员普雷德拉格·别拉克 (Predrag Bjelac) 饰演。电影中的形象比原著描述的更为粗犷和有威慑力,减少了原著中“油滑”和“讲究”的特质。(电影设定)
  • 电影中并未交代卡卡洛夫的最终结局,他只是在伏地魔归来后消失了。他被食死徒追杀的情节在电影系列中被省略。(电影设定)